- 杨锦銮;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现,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演绎远超出文化调和范畴,实乃在戊戌变法的历史临界点上精心建构的政治哲学体系:将儒家伦理本体化与西学工具化的双重操作,既映射出传统士大夫应对现代性冲击时特有的认知模式,又暗含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策略。这种知识体系内部政治诉求与文化逻辑的复杂交织,本质上构成了近代知识精英的集体精神困局。重探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策略,不仅有助于廓清其思想脉络及其本质,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嬗变的若干重要问题亦不无裨益。
2025年05期 No.461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谭玉龙;
甲骨卜辞包含有涉及当时艺术和审美的丰富内容,反映出殷商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精神。虽然,殷商乐舞艺术本质上属于宗教祭祀活动,但殷人以乐舞祭神是为了获得与自然气候、个人吉凶相关的回报,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代表丰厚食物的甲骨文之“美”和具有神灵荫庇之义的“休”正蕴含其中。此外,殷商祭祀中的乐舞具有娱神和“乐(lè)”人双重功能,而娱神源于乐人,殷人由此将之施于神,以求换来恩赐。这就是殷商艺术与审美具有的实用精神、生命精神和乐感精神。虽然是潜在和质朴的,但当笼罩其上的神学迷雾被拨开时,殷商艺术与审美精神便显示出强烈的介入倾向,这无疑是今日建构“超越美学的美学”应去伪存真吸收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资源。
2025年05期 No.461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彭智;
船山以易学为根基,提出理势、取势、远势等一系列有关势论的重要美学观点和论断,在其诗歌美学,乃至中国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对此,宗白华立足中西比较视野,古为今用,相应地于理势论中的动静观发明了生生节奏的思想;于取势论中启迪出抓住移情对象中心的审美创造思想;于远势论中觅得抟虚作实的空间结构思想。宗白华论势,参之以西方形式论、油画焦点透视法以及物理学中的动力与“电磁野”等西方近现代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承继于船山并上溯易学,还将庄禅中的虚白和寂静思想,以及古代书画理论融会其中,使中国古代势论焕发新的理论生命力,实现了古代传统思想的现代转换,并使之具有与世界美学对话的意义。
2025年05期 No.461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宏伟;李欣;
把技术哲学作为纲领型技术哲学而非部门型技术哲学建设,不仅是哲学“本体论”及其系列重大事件转变的理论要求,也是面向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现实需要。纲领型技术哲学建设蕴含两层含义:一是把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学科”建设,而不是仅仅作为技术社会学、技术史或者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来建设;二是把技术作为世界构造的“本体论”事件,强化当今世界“展现”的技术思想根源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与视技术为社会对象的部门型技术哲学不同,纲领型技术哲学将其视为存在展现的关键事件,聚焦技术如何构造世界并影响生存。其理论框架通过探讨技术本质、技术实践的真理意义及技术与人类自由的关系,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旨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全新哲学体系。
2025年05期 No.461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