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政治发展与思潮

  •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文明旨趣与建构路径

    张三元;

    在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中,社会文明具有总体性,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旨归。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个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呈现出多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等多个文明面相。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秩序与活力的平衡问题,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旨归是实现秩序与活力的统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核多元”的主体互嵌机制,基础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贯彻落实,是由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05期 No.461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何谓制度:历史唯物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兼容和超越

    崔珊珊;

    制度概念是连通所有制度议题的节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大流派分别将制度视作理性行动者的激励结构、静态的文化和认知、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权力结构、内在于行动者的建构物,为理解制度概念提供了差异化的路径和丰富的智识资源。然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持有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或缺乏明确的本体论,导致对制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并暴露出自然界的缺位或外生化、激励的中立性、观念的决定性、对中层制度作用的高估等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确立了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内核的本体论,以现实的自然界为基础奠定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的核心地位,进而从生产关系等感性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制度的本体,并在认识论层面兼容或超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的制度概念。

    2025年05期 No.461 15-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

  • 监控资本主义下人的本质的“新呈现”及“新异化”

    姜惠;吴红;

    在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的三重运行下,大型科技公司对平台用户进行侵入性监控,以获取“有效载荷数据”并将之货币化,从而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新形态——监控资本主义。用户于无形之中沦为非雇佣性数字劳工,其数字劳动和随之创造的社会关系呈现为异化状态。同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相比,从劳动到数字劳动、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从人与人之间的货币关系到数字关系,监控资本主义下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状态蒙上了一层数字化面纱。只有审度监控资本主义新形态,扬弃数字劳动“新异化”,才能摆脱“21世纪浮士德协议”的困境。

    2025年05期 No.461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赵继伟;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都是重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二者有着各自既定的出场语境与现实价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结合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内在逻辑上看,“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直线,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相交线。“第一个结合”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隐藏在“第一个结合”之中;“第一个结合”引发并凸显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价值,“第二个结合”持续推动并巩固着“第一个结合”的持续深入。“两个结合”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在交叉和融合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学理层面剖析“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义,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2025年05期 No.461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数智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化培育探究

    沈虹飞;祁君;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随着数智时代万物互联、数据驱动、高度智能化等特性的显现,社会生活空间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与冲击。我们要直面数智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势利导,通过构建价值观导向的智能技术结构、创新数字化传播的多维实践路径、建立动态优化的培育评估体系、完善协同共治的生态支撑系统,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数字空间的创新性表达与内生性转化。

    2025年05期 No.461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社会与管理

  • 行政执法权下沉的乡镇赋权困境及其逻辑

    卢青青;

    伴随着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乡镇面临权力弱化、责任泛化的权责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行政执法权的下沉将事权、资源和人员下放到乡镇,旨在破解乡镇权责失衡困境。但是下沉的行政执法权在与乡土社会和基层治理的碰撞中面临权力用不到、不好用、不敢用的困境,导致其不仅难以有效实现乡镇赋权,反而加剧乡镇权责失衡。这一悖论的产生根源于有限的专项性事权并未增强基层总体性治理权力,也没有改变条块权力的失衡结构。基于此,基层放权赋能改革的核心是增强基层治权,平衡好国家基础权力和基层治理权力的关系,同时也要立足不变体制变机制的改革思维,通过机制的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权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应对权责失衡困境。

    2025年05期 No.461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组织优化与行动赋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系统逻辑

    陈世香;牛一凡;薛锦娜;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是宏观政策与民众需求双重驱动的结果。现有研究虽在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概念内涵、评估测度及路径优化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基于实践案例的系统化理论建构不足,尚未形成服务能力建设的完整逻辑框架。由此,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32个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案例进行逐级编码和系统逻辑提炼,旨在构建系统化的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路径。研究发现,内部系统和外显行动构成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一体两面;资源整合与组织机构整合是乡镇政府内部系统优化的重点方向,完备的组织体系能够更加高效地供给服务;价值目标的确定、服务供给创新和反馈优化则构成乡镇政府外显行动赋能环节,通过高效运转输出各类服务满足外部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经由内部系统优化与外显行动赋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得以提升。研究基于实证案例构建起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系统逻辑,将一般政治系统的理念应用于乡镇政府研究领域,有助于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2025年05期 No.461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桥梁”到“枢纽”:基层商会的角色转换及其逻辑——基于“商会直通车”工程的观察

    袁方成;郭申佑;

    基层商会的合理角色定位是构建和谐政社关系的关键。学界多以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为主要研究对象,普遍将商会定义为“桥梁”角色,难以明确“公共逻辑”与制度规范影响下基层商会的角色变化。通过以W市H区“商会直通车”工程中的Z商会为研究案例,基于法团主义理论构建“制度—结构—行为”分析框架,理解基层商会在政社互动中的角色转换过程及其逻辑。研究发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制度调整强化基层商会的合法性和自主性,为其角色转换提供制度保障与行动框架。为响应制度安排,基层商会通过完善组织结构,以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拓展与动员能力提升,为转变行为奠定组织基础。规范化的合作行为塑造基层商会与各方主体间的制度化互动,使之成为整合多方资源与引领行动的关键力量。实现角色转换后,基层商会超越传统的“桥梁”角色,展现出“枢纽”角色代表性、服务性、整合性与引领性的特征,体现政社互动的新发展趋势。

    2025年05期 No.461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经济论坛

  • 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赵霞;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现:一是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省会城市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二是从时间路径来看,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为稳定,而中西部城市波动较大;三是从时空跃迁来看,大部分城市保持在“协调型”或“失衡型”状态,少部分城市实现跃迁,空间锁定效应明显;四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耦合协调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跨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025年05期 No.461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程晨;陈丹玲;

    协同推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考察对象,在测度2011—2023年沿线城市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二者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空间关联分析。研究发现:其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尚且处于濒临失调向协调阶段迈进阶段。其二,108个城市间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得分高值多集中在长江下游和中游部分地区,严重失调城市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仅上海目前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其三,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金融发展水平、绿色创新产出、政府干预程度、对外交易情况、产业结构构成、城市环保情况等因素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对此,从重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城市关联和释放多元影响因素积极效应方面提出了协同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可行路径。

    2025年05期 No.461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育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德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现实梗阻及发展进路

    田甜;向麟;邹太龙;

    泛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集成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提质增效,是推动教育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的创新力量。数字技术赋能德育现代化是回应德育关切的必要举措、拓展德育空间的立体支点、释放主体动能的关键力量以及重构德育体系的破题之要。然而,数字技术在赋能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数字德育人才缺失、数字异化风险叠加、技术应用尚未融合、联接共享端口单一等现实梗阻。为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德育现代化进程,应培育全面发展的数字公民,激发德育主体力量;明晰数字赋能的伦理限度,坚守生命在场的价值引领;遵循数字特性与规律,着力优化德育实践范式;锚向应用场景,建强智能联动数字新基建。

    2025年05期 No.461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技术人类”的道德共情面临的挑战及教育应对

    喻学林;孙银光;

    共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生活的基本方式。道德共情是个体对他人道德境遇的理性认知及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反应,道德共情能力是维系人的道德关系的基础性能力。科技的狂飙猛进使人类从“自然人类”进入“技术人类”时代,并给人类道德共情带来了巨大威胁。尤其是以智能互联网为集中表现的技术对现代人的支配导致了四种道德共情危机:世俗伦理生活渐现道德共情式微、媒体海量信息催生道德共情麻木、扭曲的价值观引发道德共情瓦解、资本利益算计驱逐道德共情隐退。遏制技术对人的道德共情的侵蚀,既需要积极寻求技术伦理制度的约束,以制度强制规范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行为,还要重视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形成基本的数字生活素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其积极建构内心与社会间“人—技和谐”的世界。

    2025年05期 No.461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法学探索

  • 数据资产出资入股适法性与风险规制

    沈云樵;张翼菲;

    2023年《公司法》修订并未将数据资产纳入适格出资标的物范畴,但实践中高频出现的数据资产出资入股行为已然突破传统出资标的物的边界。与此同时,释放数据要素潜能的政策导向与转向资产信用的立法理念,共同构成数据资产出资入股的正当性基础。与传统出资形式不同,数据资产出资不仅面临出资不实的固有性风险,还会遇到诸如数据资产登记制度阙如、数据资产价值不稳定且评估难度较大的特殊性风险。基于此,应构建起体系化规制路径:前端统一全国的数据产权登记系统标准,中端采取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的价值替代性评估机制,后端以加重出资股东的举证责任为保障程序,以实现维持公司资本充实与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双重目标。

    2025年05期 No.461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部门法适用语境下比例原则本质的元理论分析

    陈杰;

    比例原则在概念上的泛化,衍生自比例原则的部门法适用,根源于对比例原则本质的不同理解。基于概念—属性分析框架发现,现有理论对比例原则本质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者说只是对概念本质进行了观念化表达。同时,现有理论忽略了调节因子在塑造不同比例原则观念中的作用。价值论者忽略了应得的调节作用,误将比例原则本质理解为对正义价值的表达。限权论者忽略了国家—个体关系的调节作用,误将限制权力滥用当作比例原则的本质。权衡论者忽略了宪法文化的调节作用,以及不同观念对操作方法的不特定要求,误将权衡或结构化方法当作比例原则的本质。事实上,一种将比例原则本质理解为兼具关系性与证成性属性的双重属性说,较现有理论更具解释力与区分力。然而,仅仅在概念上澄清比例原则的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比例原则的具体适用仍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回到具体场景结合调节因子对本质属性进行解释和观念化。

    2025年05期 No.461 12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平台协议规则的外部审查机制研究——以私权力规制为中心

    孙颖;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平台协议规则不公平,明显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和修改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并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意见。这实际上是以平台义务的形式,赋予其内部管理权和违规处罚权。其他非电商平台也在仿效此做法来处理其与用户之间协议规则的制定、修改和执行等事项。为解决平台内部传统监管模式难以到位问题,政府采取了与平台合作的方式。在政府赋权和平台自我赋权的双重加持下,平台通过协议规则实现了其私益性与公益性的协调。为遏制平台私权力不断扩张和异化带来的过度索取用户权益、损害用户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情况,应在尊重平台自治权的同时,着眼于多中心治理机制的优化再造,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多元外部审查机制,实现对平台自我规制的规制。

    2025年05期 No.461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人文视野

  • 体用论的政治化书写: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新探

    杨锦銮;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现,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演绎远超出文化调和范畴,实乃在戊戌变法的历史临界点上精心建构的政治哲学体系:将儒家伦理本体化与西学工具化的双重操作,既映射出传统士大夫应对现代性冲击时特有的认知模式,又暗含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策略。这种知识体系内部政治诉求与文化逻辑的复杂交织,本质上构成了近代知识精英的集体精神困局。重探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策略,不仅有助于廓清其思想脉络及其本质,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嬗变的若干重要问题亦不无裨益。

    2025年05期 No.461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甲骨卜辞所见殷商艺术与审美精神

    谭玉龙;

    甲骨卜辞包含有涉及当时艺术和审美的丰富内容,反映出殷商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精神。虽然,殷商乐舞艺术本质上属于宗教祭祀活动,但殷人以乐舞祭神是为了获得与自然气候、个人吉凶相关的回报,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代表丰厚食物的甲骨文之“美”和具有神灵荫庇之义的“休”正蕴含其中。此外,殷商祭祀中的乐舞具有娱神和“乐(lè)”人双重功能,而娱神源于乐人,殷人由此将之施于神,以求换来恩赐。这就是殷商艺术与审美具有的实用精神、生命精神和乐感精神。虽然是潜在和质朴的,但当笼罩其上的神学迷雾被拨开时,殷商艺术与审美精神便显示出强烈的介入倾向,这无疑是今日建构“超越美学的美学”应去伪存真吸收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资源。

    2025年05期 No.461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宗白华对王船山势论美学的接受与现代转化

    彭智;

    船山以易学为根基,提出理势、取势、远势等一系列有关势论的重要美学观点和论断,在其诗歌美学,乃至中国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对此,宗白华立足中西比较视野,古为今用,相应地于理势论中的动静观发明了生生节奏的思想;于取势论中启迪出抓住移情对象中心的审美创造思想;于远势论中觅得抟虚作实的空间结构思想。宗白华论势,参之以西方形式论、油画焦点透视法以及物理学中的动力与“电磁野”等西方近现代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承继于船山并上溯易学,还将庄禅中的虚白和寂静思想,以及古代书画理论融会其中,使中国古代势论焕发新的理论生命力,实现了古代传统思想的现代转换,并使之具有与世界美学对话的意义。

    2025年05期 No.461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本体论事件”的纲领型技术哲学构建

    李宏伟;李欣;

    把技术哲学作为纲领型技术哲学而非部门型技术哲学建设,不仅是哲学“本体论”及其系列重大事件转变的理论要求,也是面向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现实需要。纲领型技术哲学建设蕴含两层含义:一是把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学科”建设,而不是仅仅作为技术社会学、技术史或者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来建设;二是把技术作为世界构造的“本体论”事件,强化当今世界“展现”的技术思想根源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与视技术为社会对象的部门型技术哲学不同,纲领型技术哲学将其视为存在展现的关键事件,聚焦技术如何构造世界并影响生存。其理论框架通过探讨技术本质、技术实践的真理意义及技术与人类自由的关系,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旨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全新哲学体系。

    2025年05期 No.461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