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社科专家写社科专家

  •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张廷国;

    <正>欧阳康,1953年生,四川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哲学研究所所长,"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7年04期 No.36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论财产的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产”概念

    路红芳;

    在马克思那里,"财产"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考察的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即劳动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由此,共产主义之"共"的真实含义就不是指财产的"共同占有",而指在财产所承载的"人和人的关系"中,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

    2017年04期 No.364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样视角解读

    王增智;

    只有从多重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而产生的独特的问题域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从适应性、别样性、"伟大斗争"和反贫困成就这四种不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解读,既可以使我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性,又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而更好地坚守这条道路。

    2017年04期 No.36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定位、演进逻辑及研究原则

    魏忠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要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界划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之源流的理论定位,其次要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文化的批判"与"主体的追寻"之共轭的演进逻辑,最后则要正确贯彻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民族性的价值"与"世界性的意义"之统一的研究原则。

    2017年04期 No.36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文明研究

  • 乡村权力下沉治理模式的运行策略及其反思

    李鑫诚;

    在后农业税时代,当乡村治理面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政策贯彻不畅等难题,从而使"乡政村治"的治理结构力不从心之时,逐渐出现了政府权力向乡村回流的趋势,权力下沉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治理实践主流,该治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运行策略,包括:通过财政手段将村委会吸纳于政府体制之内、通过交叉任职实现政党权威在村民自治中的嵌入、通过干部驻村制向村庄注入行政纽带。权力下沉的乡村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回应力和善治效果,但它潜藏着巨大的治理隐患和治理危机,包括: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侵蚀了村民合法权益,加剧了差序政府信任,尤其是挤压了基层自治的内生活动空间,权力下沉治理模式因高昂的政治成本和财政成本而具有不可持续性,乡村治理亟需走出一元化的威权治理体系而遵循现代简约的治理逻辑,从权力下沉走向权力下放,通过激发乡村社会组织的力量和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而奠定乡村秩序稳定和谐的基础。

    2017年04期 No.36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从建设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逻辑

    沈亚平;陈建;

    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路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架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设促供给"的逻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存在政府"划桨"行为过多、非政府主体力量过弱、重硬件轻软件等缺陷。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目标的提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契机。对此,应将治理逻辑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与共治,探索多渠道互补的供给路径,强化需求表达与回应、服务规划与配置、服务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建设。

    2017年04期 No.364 28-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行政决策认同:合法化视角下的困境探究

    翟月玲;

    当今社会各种风险愈演愈烈,行政决策也常常呈现出制度风险——行政决策认同困境。从理论上深度分析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困境,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审视,即从决策的合目的性困境、合规律性困境、合法律性困境、合主体间性困境进行理论探究,绝不能有所偏废,影响行政决策的实效。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理论审视与论证,有益于为行政决策合法化困境的消解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2017年04期 No.364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契合与机制改进——基于中观决策视角

    罗永宽;王真宇;

    我国协商民主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到价值,从机制到形式,学界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于从中观决策的角度去审视协商民主在决策价值与运行机制改进等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协商民主中存在的制度缺损、执行走样、决策不协调等诸多困境,改进、完善协商民主机构与机制,引导民众广泛、自由参与协商活动,规范中观协商行为,解决宏观与中观协商民主协调发展问题,为推进协商民主研究与实践探索达成更多共识。

    2017年04期 No.36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 对口协作路径与机制创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实证研究

    徐燕;任步攀;

    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完工和圆满调水,为保障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和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正式提出了水源区和受水区开展对口协作的战略决策,但该工作启动实施以来,理论研究匮乏滞后,实践探索砥砺前行。通过对口协作概念内涵辨析及现状问题分析,提出把握两个关系、两个方向和两个创新的方法机理,并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两地企业嫁接、人才交流培训、结对帮扶关系方面探讨实施路径的选择,最后从目标、动力、保障、制约方面分析四种运行机制,旨在推动协作双方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7年04期 No.36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精准识贫制度研究

    桂胜;华平;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识贫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精准识贫制度应为一个完整体系。2014年《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等文件规定建构了精准识贫制度的大致框架,省内各地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但识贫过程中缺少结果责任制度、大数据信息检索制度等关键子制度的配合,形成了机会空间,被一些参与主体利用,最终结果只是"比较精准"。在实践基础上,湖北推进了精准识贫的关键子制度建设,划定各级权限,压实各级责任,杜绝各地违规识别、监管缺位、数据造假的机会空间,使识贫工作走向"更加精准"。

    2017年04期 No.36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张旺峰;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群体。为了解大学生创业情况及创业资源瓶颈,健全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对湖北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受到创业环境、创业资金、创业扶持政策、自身创业能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制约,并分析其原因,从优化政策资源、健全融资环境、拓展服务资源、完善培训环境、营造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2017年04期 No.36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经济论坛

  • 政府管制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潘胜文;蔡超;

    政府管制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一般分为经济型管制、社会性管制和反垄断管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按主营业务的垄断属性划分,可划分为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在垄断性国企中,按经济社会功能属性划分,大致可分为特种经营类、公共服务类、战略发展类、政策配套类、社会引导类。而竞争性国企则可以归于一般盈利类。垄断性国企本质上属行政垄断,而行政垄断属于经济性管制的范畴。坚持分类改革思路,改善政府管制方式,理清政企关系、权责关系和分配关系,实现激励相容,应是改革的大方向。

    2017年04期 No.36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偏好与房产税遵从研究

    刘成奎;

    房产税是未来地方政府新主体税种的优先考虑,而有效调节房产税纳税人的社会偏好将有利于提高其遵从度。纳税人存在对他人的同情心与同理心,而这有助于政府引导、培养房产税纳税人的亲社会偏好。利用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纳税人的社会偏好确实可以提高房产税的遵从度,纳税人的教育程度与收入,媒体宣传、税务机关服务、税收公平性等、房产税用途等会显著影响纳税人的房产税遵从度。通过媒体宣传培养纳税人的亲社会偏好、改善税务机关的服务、保证税收的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对称性提高房产税遵从度的重要途径。

    2017年04期 No.364 71-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产城融合视角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研究——基于增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

    阳镇;许英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逐渐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向调整结构、精细化发展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低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传统的土地、财税优惠政策效应弱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园区整体转型的两难选择。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产城融合的视角下,一方面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另一方面也亟需在产业层面上推动开发区内的产业链条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有机对接结合,有助于破解追求产业转型或园区城市功能单边效应的误区。

    2017年04期 No.364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基于2003-2013年省际经验数据

    朱耘婵;王银梅;

    基于教育外部性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我国2003-2013年31个省(市)地区经验数据,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思想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三级教育投入、不同区域间投入作用效果的差异及具体成因。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贡献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递减趋势;各区域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东部到西部递增;财政教育投入贡献率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开放度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最后提出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政策建议。

    2017年04期 No.364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 ]

人文视野_哲学

  • 论历史之后的时间

    汤牧;

    对时间的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的前提,而对人的理解又决定了对时间的认识。以时间问题为线索,可以探讨西方思想中的人学思想,追问中世纪中作为救赎史的历史的产生及其内涵,论述近代与现代哲学对历史的规定。这个思想的进程同时也将时间展开为救赎史时间、抽象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私人时间,以及作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扬弃的自由时间。

    2017年04期 No.364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人性论之“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人性假设的冲突与调适

    李帅;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2017年04期 No.364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诗教之道

    赵婧;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2017年04期 No.36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人文视野_历史·文化

  • 借用与创新——战国秦文化变迁机制分析

    刘晓燕;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2017年04期 No.36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孔子以“爱”为基础的“乐”观念

    张南;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2017年04期 No.36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人文视野_文学

  • 明代“前七子”正义之二——以明代“前七子”提法形成为考察中心

    师海军;

    明代中期文坛的"前七子"及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一直以来都作为文学史的常识而被人们所熟知,但这一提法并不妥当、准确,长期以来也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通过对"前七子"及其文学主张提法出现的时间作纵向考察,可以看到所谓"前七子"诸人并未有意识的以"七子"为文学流派,这一提法始于明末清初,定型于清代中期,是后人为总结明代弘治、正德时期复古派文学运动与所谓"七子"("后七子")区别而提出的。所谓明代"前七子"的提法,并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复古运动的概况。

    2017年04期 No.36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隋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主体意识的觉醒

    白晓帆;

    隋代有证可考的女性作家不多,然而其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意识却极为凸显,并且具有普遍性,形成群体之势。应结合时代背景、思想文化环境、民族特征等,解释隋代文坛这一独特现象。

    2017年04期 No.364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译学先驱者:墨海书馆秉笔华士研究

    张瑞嵘;

    对墨海书馆秉笔华士这一近代重要译学人物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必须将其放在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结合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译学作品,对他们的产生、兴起、译述以及其对译学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梳理,肯定这一群体在译学史上所具有的先驱者地位,从而深刻揭示近代中国译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2017年04期 No.36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律园地

  • 刑事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研究

    李利;

    自20世纪中叶刑事被害人学的兴起以来,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保障被害人权益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其因犯罪而招致的损害赔偿。我国《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寻求损害赔偿提供了三种途径: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刑事部分处理完毕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三种程序在价值功能、提起时间、适用案件范围、赔偿范围、国家刑罚权与被害人求偿权融合度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当案件属于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时,选择刑事损害赔偿程序的规则为:被害人应优先考虑刑事和解程序,其次是附带民事诉讼,最后才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2017年04期 No.36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作为非正式刑法法源的习惯法

    池建华;

    刑法法源是指直接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各种刑法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法官裁判刑事案件的根据。根据法官在刑事案件裁判中是否能够直接援引,刑法法源可以分为正式刑法法源和非正式刑法法源两类。正式刑法法源是法官可以直接援引的法律根据,在我国体现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种形式;非正式刑法法源则不能直接被法官援引,包括习惯法、判例、学理等。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排斥习惯法成为正式刑法法源是基本共识,但刑法学界也普遍承认习惯法作为非正式刑法法源,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中可以起到解释作用,在量刑环节可以排除或减轻行为人刑事责任,进而有助于发挥刑法的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机能。

    2017年04期 No.36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地方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考察与评估

    江国华;梅扬;

    我国各地开展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理论储备并不充分。从当前的评估结果来看,地方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是太高,无论是在宏观的体系架构上,还是在微观的制度设计上,都不免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未来的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应当走全国统一立法的道路,并对行政决策的概念、行政决策程序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构成和责任追究等基本要素作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将行政决策真正纳入法治的轨道。

    2017年04期 No.364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教育论丛

  • 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闫超栋;马静;

    基于1999~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的高等教育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关联性进行验证,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9~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呈现"先小幅上升,后保持平稳,再小幅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效率在71.6%~76.5%之间;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存在β收敛特征,地理因素和社会特征对高等教育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开放程度、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与高等教育效率收敛性正相关,高等教育平均规模对高等教育效率收敛性有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效率收敛性影响不显著。

    2017年04期 No.364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性大学:概念分析及其意义

    程广文;

    地方性大学"这个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因"地方性"而被"曲解",影响了概念的实践力,同时在大众化阶段还有碍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地方性大学"因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大学分类思想而异化,大学的分类理论是一种总结性"报告",而不是一种建设性"纲领"。"地方性大学"首先是"大学"然后才是"地方性",因此应以"科学研究"为抓手,建设大学应有的学术性文化,在发挥法律所规定的三大职能过程中因"地方性"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具有个性的大学。

    2017年04期 No.364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概述与核心价值观的有序凝练

    贺祥林;邹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行不悖的辩证路径。我们当前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宣传层面到建设内容都应做到:一不可忽略大前提与偏离大方针,二要同时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是最精公约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生态观、家庭观七个层次来全面加以概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七个层次的全面概述出发,同样以七个层次依其内在对应的学理逻辑有序凝练。即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创新争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团结互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家庭为基、孝老爱亲。

    2017年04期 No.364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的身份担当

    方爱东;范世珍;

    主流价值观话语主体包含有党和政府、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等多个层次,这些不同的话语主体在话语建构中有着不同的位置或身份,发挥着倡导与推行、研究与阐释、榜样与示范、认同与践行等不同的作用。但这种位置或身份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单一的,而只是有所侧重。主流价值观话语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对话,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017年04期 No.364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荆楚文化

  • 唐朝至晚清鄂南书院考

    石正义;

    根据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湖广武昌府志、湖北通志以及鄂南各县市地方志、教育志等历史文献考证,鄂南的书院产生于唐朝,兴起于宋朝,后经元、明、清的发展,于晚清改制为学堂,结束其历史使命。从唐朝元结书堂算起至晚清书院改章结束,鄂南先后共兴建了50所书院,这50所书院为鄂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鄂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研究鄂南书院,对于整理鄂南书院史,弘扬书院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于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17年04期 No.364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