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鑫诚;
在后农业税时代,当乡村治理面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政策贯彻不畅等难题,从而使"乡政村治"的治理结构力不从心之时,逐渐出现了政府权力向乡村回流的趋势,权力下沉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治理实践主流,该治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运行策略,包括:通过财政手段将村委会吸纳于政府体制之内、通过交叉任职实现政党权威在村民自治中的嵌入、通过干部驻村制向村庄注入行政纽带。权力下沉的乡村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回应力和善治效果,但它潜藏着巨大的治理隐患和治理危机,包括: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侵蚀了村民合法权益,加剧了差序政府信任,尤其是挤压了基层自治的内生活动空间,权力下沉治理模式因高昂的政治成本和财政成本而具有不可持续性,乡村治理亟需走出一元化的威权治理体系而遵循现代简约的治理逻辑,从权力下沉走向权力下放,通过激发乡村社会组织的力量和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而奠定乡村秩序稳定和谐的基础。
2017年04期 No.36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沈亚平;陈建;
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路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架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设促供给"的逻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存在政府"划桨"行为过多、非政府主体力量过弱、重硬件轻软件等缺陷。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目标的提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契机。对此,应将治理逻辑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与共治,探索多渠道互补的供给路径,强化需求表达与回应、服务规划与配置、服务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建设。
2017年04期 No.364 28-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翟月玲;
当今社会各种风险愈演愈烈,行政决策也常常呈现出制度风险——行政决策认同困境。从理论上深度分析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困境,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审视,即从决策的合目的性困境、合规律性困境、合法律性困境、合主体间性困境进行理论探究,绝不能有所偏废,影响行政决策的实效。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理论审视与论证,有益于为行政决策合法化困境的消解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2017年04期 No.364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永宽;王真宇;
我国协商民主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到价值,从机制到形式,学界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于从中观决策的角度去审视协商民主在决策价值与运行机制改进等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协商民主中存在的制度缺损、执行走样、决策不协调等诸多困境,改进、完善协商民主机构与机制,引导民众广泛、自由参与协商活动,规范中观协商行为,解决宏观与中观协商民主协调发展问题,为推进协商民主研究与实践探索达成更多共识。
2017年04期 No.36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燕;任步攀;
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完工和圆满调水,为保障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和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正式提出了水源区和受水区开展对口协作的战略决策,但该工作启动实施以来,理论研究匮乏滞后,实践探索砥砺前行。通过对口协作概念内涵辨析及现状问题分析,提出把握两个关系、两个方向和两个创新的方法机理,并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两地企业嫁接、人才交流培训、结对帮扶关系方面探讨实施路径的选择,最后从目标、动力、保障、制约方面分析四种运行机制,旨在推动协作双方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7年04期 No.364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桂胜;华平;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识贫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精准识贫制度应为一个完整体系。2014年《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等文件规定建构了精准识贫制度的大致框架,省内各地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但识贫过程中缺少结果责任制度、大数据信息检索制度等关键子制度的配合,形成了机会空间,被一些参与主体利用,最终结果只是"比较精准"。在实践基础上,湖北推进了精准识贫的关键子制度建设,划定各级权限,压实各级责任,杜绝各地违规识别、监管缺位、数据造假的机会空间,使识贫工作走向"更加精准"。
2017年04期 No.36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旺峰;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群体。为了解大学生创业情况及创业资源瓶颈,健全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对湖北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受到创业环境、创业资金、创业扶持政策、自身创业能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制约,并分析其原因,从优化政策资源、健全融资环境、拓展服务资源、完善培训环境、营造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2017年04期 No.36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潘胜文;蔡超;
政府管制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一般分为经济型管制、社会性管制和反垄断管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按主营业务的垄断属性划分,可划分为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在垄断性国企中,按经济社会功能属性划分,大致可分为特种经营类、公共服务类、战略发展类、政策配套类、社会引导类。而竞争性国企则可以归于一般盈利类。垄断性国企本质上属行政垄断,而行政垄断属于经济性管制的范畴。坚持分类改革思路,改善政府管制方式,理清政企关系、权责关系和分配关系,实现激励相容,应是改革的大方向。
2017年04期 No.36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成奎;
房产税是未来地方政府新主体税种的优先考虑,而有效调节房产税纳税人的社会偏好将有利于提高其遵从度。纳税人存在对他人的同情心与同理心,而这有助于政府引导、培养房产税纳税人的亲社会偏好。利用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纳税人的社会偏好确实可以提高房产税的遵从度,纳税人的教育程度与收入,媒体宣传、税务机关服务、税收公平性等、房产税用途等会显著影响纳税人的房产税遵从度。通过媒体宣传培养纳税人的亲社会偏好、改善税务机关的服务、保证税收的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对称性提高房产税遵从度的重要途径。
2017年04期 No.364 71-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阳镇;许英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逐渐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向调整结构、精细化发展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低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传统的土地、财税优惠政策效应弱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园区整体转型的两难选择。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产城融合的视角下,一方面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另一方面也亟需在产业层面上推动开发区内的产业链条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有机对接结合,有助于破解追求产业转型或园区城市功能单边效应的误区。
2017年04期 No.364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朱耘婵;王银梅;
基于教育外部性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我国2003-2013年31个省(市)地区经验数据,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思想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三级教育投入、不同区域间投入作用效果的差异及具体成因。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贡献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递减趋势;各区域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东部到西部递增;财政教育投入贡献率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开放度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最后提出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政策建议。
2017年04期 No.364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 ]
- 汤牧;
对时间的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的前提,而对人的理解又决定了对时间的认识。以时间问题为线索,可以探讨西方思想中的人学思想,追问中世纪中作为救赎史的历史的产生及其内涵,论述近代与现代哲学对历史的规定。这个思想的进程同时也将时间展开为救赎史时间、抽象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私人时间,以及作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扬弃的自由时间。
2017年04期 No.364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帅;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2017年04期 No.364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婧;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2017年04期 No.36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晓燕;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2017年04期 No.36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南;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2017年04期 No.36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利;
自20世纪中叶刑事被害人学的兴起以来,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保障被害人权益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其因犯罪而招致的损害赔偿。我国《刑事诉讼法》为被害人寻求损害赔偿提供了三种途径: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刑事部分处理完毕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三种程序在价值功能、提起时间、适用案件范围、赔偿范围、国家刑罚权与被害人求偿权融合度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当案件属于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时,选择刑事损害赔偿程序的规则为:被害人应优先考虑刑事和解程序,其次是附带民事诉讼,最后才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2017年04期 No.36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池建华;
刑法法源是指直接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各种刑法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法官裁判刑事案件的根据。根据法官在刑事案件裁判中是否能够直接援引,刑法法源可以分为正式刑法法源和非正式刑法法源两类。正式刑法法源是法官可以直接援引的法律根据,在我国体现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种形式;非正式刑法法源则不能直接被法官援引,包括习惯法、判例、学理等。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排斥习惯法成为正式刑法法源是基本共识,但刑法学界也普遍承认习惯法作为非正式刑法法源,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中可以起到解释作用,在量刑环节可以排除或减轻行为人刑事责任,进而有助于发挥刑法的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机能。
2017年04期 No.36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江国华;梅扬;
我国各地开展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理论储备并不充分。从当前的评估结果来看,地方行政决策程序立法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是太高,无论是在宏观的体系架构上,还是在微观的制度设计上,都不免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未来的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应当走全国统一立法的道路,并对行政决策的概念、行政决策程序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构成和责任追究等基本要素作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将行政决策真正纳入法治的轨道。
2017年04期 No.364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