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

  • “物体系—社会定在”、资本权力与数字异化——马克思机器技术批判的解放叙事

    代砚春;

    从马克思的机器技术批判来看,机器技术具有双重面孔,它既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具—机器”的历史发展的工艺“物体系”,又表征着人类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定在”。机器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生成了资本逻辑控制的特定权力关系与社会构序。机器技术作为资本权力的表象以时空规训排挤和驱逐活劳动,通过将之设置为产业后备军引发了“机器悖论”,其社会性布展导致了技术异化。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异化成为机器技术异化的新形态。数字资本通过数字平台的技术操作强化了对数字劳动的时空管制,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数字异化的社会景观。从生产力批判视角看,拒斥或加速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突破资本主义的“技术范式”。“数字中国”的实践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生产关系批判的平等开放的数字化构想。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人们以自由姿态走向未来的必然环节和社会愿景。

    2024年05期 No.449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 ]
  • 高校海归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独特价值与发展之道

    张春满;

    在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归思政课教师群体日益壮大。该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成果多、视野广的特点,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群体中重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海归思政课教师有助于思政课教学融入国际视野、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引导和促进海归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体”,以海外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为“用”。要以“体”为本,依“体”起“用”。加强对海归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将国际传播实践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引导其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4年05期 No.449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新时代艺术院校“云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张东宾;顾泽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开展“云思政”育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开展“云思政”顺应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契合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当下,艺术院校“云思政”的育人实践呈现出依托艺术专业优势、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借势数字化技术创新等特征。未来,在“云思政”育人模式的路径构建中,艺术院校要优化思政顶层设计,强化优势资源整合,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调动思政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云思政”在育人中的独特优势,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年05期 No.449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政治发展与思潮

  • 公共利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

    张书华;丁志刚;

    从逻辑视角探讨现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文献中,涉及逻辑起点的研究屈指可数。逻辑起点是“科学的开端”,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因此准确识别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逻辑起点具有最抽象性、最简单性、细胞元素性、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性、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相一致性,使得逻辑起点抑或历史起点与研究起点、认识起点具有本质区别。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对利益冲突的规约、调节与整合,公共利益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实现了与政治制度的通连。结合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属性,在规范或一般意义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公共利益。

    2024年05期 No.449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6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算法文化参与下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建构逻辑

    张爱军;贾璐;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算法逐步介入文化生产要素,开始以算法文化的形式参与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在算法运行中权力主导者通过利用人类生活中普遍应用、依赖颇深的算法技术来完成对占据统治地位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的转换,并试图穿过虚拟网络空间,影响现实社会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逻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关键时刻,关注算法文化参与下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建构,提高政治安全防范意识,警惕政治规训与文化入侵,不仅关乎国家未来网络政治安全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更是实现现阶段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建构所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2024年05期 No.449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共生、抵抗、融合:短视频嵌入国家形象安全建构逻辑

    崔维维;

    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工具。短视频的个体化传播逻辑、多模态话语实践、情感迷因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国家形象传播的引领力、凝聚力、认同感,增强国家形象安全建构的全面性、协调性、一致性。同时,短视频技术偏向、权力偏向、情感偏向可能造成国家形象意识形态风险、幻象风险、极化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短视频监管机制,建构国家形象安全网络环境;构建多层次国家形象传播矩阵,增强国家形象安全建构效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赋能国家形象安全建构;发挥短视频情感传播优势,打造国家形象安全建构的情感话语等策略以消解短视频存在的负面影响,更好发挥短视频的传播优势。

    2024年05期 No.449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社会与管理

  • 表情语言意义的社会建构及其网络治理回应——以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为视角

    姚纲;甘海霞;

    作为目前网络环境中公民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表情语言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形式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语言与意义的社会建构理论”将传统形式语言学的二元关系发展至了“语言、人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从这一范式出发并结合信息传播载体发展的历史脉络,能够准确理解、分析表情语言对网络空间的具体影响。首先,就“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言,表情语言分别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平台搭建实现了网络空间中权力中心的转换。其次,就“人与语言”的关系而言,语言使用者从单维扩至多维的信息质量需求,促成了语言符码媒介意象性的延展。最后,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言,表情语言共同体意图摆脱主流叙事这一文化诱因,使得表情语言培育了新的网络话事生态。面对上述网络空间治理的新势态,应当通过表情语言,搭建符合治理者视角的表情语言体系;认可表情语言,丰富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载体形式;守正表情语言,维持网络空间治理的表情运用底线。

    2024年05期 No.449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算法协同虚拟领域治理的功能、风险及规制——以“抖音”为例

    李晶;

    人类正在加速进入以数据为原料、以算法为引擎、以算力为支撑的算法社会。虚拟领域不只是物理世界的镜像,它呈现出新的样态,可划分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以及公私叠加复合领域。算法协同虚拟领域治理,赋予用户更多交流机会与展演平台,推进敏捷治理。与此同时,算法加速迭代使得算法权力泛化侵占私人领域的权利,算法规则进化破坏公共领域,算法逻辑强化模糊公私边界。完善算法问责,规范算法赋权与限权,提升公众算法素养,是算法协同虚拟领域治理发挥协同效能的必要选择。

    2024年05期 No.449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湖北发展智库

  • 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激发的关键制约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张辉;熊鹏;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振消费信心对于保就业、促增长意义重大,而激发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潜力又是其中最关键和最薄弱的一环。对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四市七地”的问卷调研和多地基层深度访谈等数据的综合研究分析表明:近年来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都得到持续改进,但居民收入偏低、社保水平不足、人口老龄化、消费环境较差和消费期望未被满足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几大关键因素,而通过区域优势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利用互联网等新业态支持农产品创新、加快推动农村市场物流信息流通等举措能够进一步激发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2024年05期 No.44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经济论坛

  • 小微文化企业家利用小微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刘凌艳;

    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企业的构成主体。与大中型文化企业相比,小微文化企业更需要关键性资源的获取,而文化企业家在小微文化企业争取生存和发展资源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小微文化企业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利用已成为影响小微文化企业获得关键性资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整个小微文化企业群体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小微文化企业家政策需求和小微文化产业政策内容的互适有助于政策利用。小微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网络化有助于政策利用。小微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政策利用。其中,小微文化企业家政策利用意愿对政策利用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并受政策需求与政策内容互适性和政策执行网络化程度的影响。小微文化产业政策导向的优化对政策利用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并影响小微文化企业家政策利用意愿。

    2024年05期 No.449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障碍诊断

    姜彦坤;

    为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短板、探究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从农业科技生产力、农业绿色生产力、农业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体系,测度2013—2022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并利用障碍度分析模型诊断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其一,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8—2019年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幅度最大;其二,就区域差异而言,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就省份来看,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山东、江苏“双子星引领”的断崖式发展格局,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异质性;其三,粮食主产区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级指标障碍度排序为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二级指标障碍度排名靠前的是支农经费强度、农膜使用量以及获证绿色食品单位数等。据此,粮食主产区应加大农业领域财政支持力度,重点突破影响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强化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2024年05期 No.449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 ]

法学探索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权的本质与革新

    戴龙杰;陈宁祥;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径,执法检查在检查的法律数量、检查重点的分布、覆盖的地域范围等实效方面仍有改善空间。有别于普遍的感性认识,结合国家立法的权威分类、权力起源、国家立法权与人大监督权的应然界分来看,执法检查是国家立法权为自我实现而向执法层面延伸的派生权力,而非源自基本国家权力并能实质纠偏执法权的典型人大监督权。应以澄清权力定位为前提整全其制度建构,通过调整委托地方自查制度消解合法性争议;参照地方立法经验组建平行于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委员会,健全执法机关自行整改的信息反馈与处理制度,提升执法不严的处理效率;改进执法检查工作机制,明确不同任期的检查重点与系统性安排,发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辅助作用,未曾检查的基本法律应逐步纳入检查计划从而整体辐射法律体系。

    2024年05期 No.449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激励相容视角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机制的优化

    马姗姗;孙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治理逻辑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功能目标实现上的错位。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化解央地之间的博弈困局,提升审查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其自觉作出符合制度要求的行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机制变革需以激励相容原理为指导,使审查主体的价值追求与制度的预设目标更为契合。然而,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却与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相背离:主体自利性动机导致央地目标不一致;公平竞争审查利益补偿机制匮乏导致地方政府审查能力不足;责任惩戒规则可操作性较弱导致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审查行为。对此,需从主体、利益、权责三重维度探寻相应的协调机制,提升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性。

    2024年05期 No.449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教育论丛

  • 县中振兴的政策取向、现实审视及发展理路

    孙银光;刘艺琨;

    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与我国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秉持区域均衡理念,采取了整体协同的相关举措,以实现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然而,在条块分割体制、委托代理关系和社会声誉制度制约下,县域普通高中陷入教育资源难以统筹、教育治理无法深入、教育生态失衡循环等发展困境。基于我国的政策取向和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样态,治理主体应制定一体分层设计的治理政策,建构协同联动的制度运行环境,扩大县中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进而振兴县域普通高中教育。

    2024年05期 No.449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赋权增能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

    梅雄威;王薇;吴克明;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高校教师发展中引入赋权增能理论,有助于激发管理活力,实现教师自主,扭转教师评价导向。实践中,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制度困境、主体困境和评价困境。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校应为专业发展赋权:制度赋权,搭建“分类分层”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管理赋权,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评价赋权,实施“五段式”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2024年05期 No.44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人文视野

  • 实验主义与白话文学运动

    杨伟忠;

    实验主义是贯穿白话文学运动的思想脉络之一。正是得益于实验主义大胆假设的问题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践行策略,白话文学运动才收获了巨大成功。但是,实验主义虽长于问题的研究,却短于主义的总结,是没有主义的主义,未能对中国语言文学的本质在理论上给予真切观照。所行非所知,实验主义的成功带有一定侥幸成分。白话文学运动实际上拆解了文言与中国文学之间凝定的封闭结构,使白话文得以接收文言文的旧领地,与新文学平行相遇,白话文学最终才得以成立。

    2024年05期 No.449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国维“境界”理论的美学本体论分析

    杨宁;

    历来对于王国维“境界”理论的分析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境界”与“意境”的区别,二是“境界”概念的语源与文化身份。前者涉及“境界”的“古/今”之争,后者涉及“境界”的“中/西”之争。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境界”与传统的“意境”不同,需要从更深层次把握其内在逻辑。“境界”理论以“真”为核心,包含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与“境界”相关的其他范畴本质上是人性结构中的感性和理性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上展开的结果。“境界”因其所蕴含的高度主观能动性,以及由审美主客体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崇高精神,打破了传统以情景结合为核心的“意境”论,体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同时“境界”理论因其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而具有了现代性价值。

    2024年05期 No.449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论《庄子》中的“闲”及其美学意义

    刘精科;

    “闲”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其语义来看,“闲”由空间上的“间隙”及时间上的“闲暇”与日常生活中的“无”“无用”等意义衍生出内心的自由及闲适状态。从其意蕴来看,“闲”与“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得道之人的重要特征。从其美学意义来看,“闲”不仅是审美心胸的实现方式,而且是美学品格的表现形态和美学批评的建构维度。

    2024年05期 No.44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设计美学在早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话语逻辑分析与批判

    杨林;崔衡;

    设计美学的现代性话语在早期资本主义世界有三种逻辑向度。从经济维度来看,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商品美学自发追求“新异”“媚俗”的设计风格。从文化维度来看,文化批判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反思带着重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梦想,对资本自发推动的商品美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和解是资本实现自我批判的虚假幻象。通过这三种逻辑向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设计美学的现代性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它并不局限在关于审美的理性根据的建立与反思的纯粹思想领域,而是深刻植根于技术变革带来的现代性现实生活与生产的历史语境。因此设计美学作为美学延展出的新学科方向应当对其自身的知识生产的历史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发展。

    2024年05期 No.449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伦理慎思: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如何共存

    李历;

    人工智能是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实践困境,克服人类不完满的工具与方法,与人类未来有着本质性关联。人工智能的兴起重新界定了人类未来的内涵与旨趣,重构了人为何物、二者何以共生的伦理性问题。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可以超越人活动的有限性,却无法感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无法体悟人性中的情感体验与生理动态,更难以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坚守道德认知与道德信念。随着人工智能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类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日渐弱化。此二者相互博弈时,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准则,可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和谐共存。

    2024年05期 No.449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