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伟忠;
实验主义是贯穿白话文学运动的思想脉络之一。正是得益于实验主义大胆假设的问题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践行策略,白话文学运动才收获了巨大成功。但是,实验主义虽长于问题的研究,却短于主义的总结,是没有主义的主义,未能对中国语言文学的本质在理论上给予真切观照。所行非所知,实验主义的成功带有一定侥幸成分。白话文学运动实际上拆解了文言与中国文学之间凝定的封闭结构,使白话文得以接收文言文的旧领地,与新文学平行相遇,白话文学最终才得以成立。
2024年05期 No.449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宁;
历来对于王国维“境界”理论的分析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境界”与“意境”的区别,二是“境界”概念的语源与文化身份。前者涉及“境界”的“古/今”之争,后者涉及“境界”的“中/西”之争。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境界”与传统的“意境”不同,需要从更深层次把握其内在逻辑。“境界”理论以“真”为核心,包含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与“境界”相关的其他范畴本质上是人性结构中的感性和理性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维度上展开的结果。“境界”因其所蕴含的高度主观能动性,以及由审美主客体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崇高精神,打破了传统以情景结合为核心的“意境”论,体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同时“境界”理论因其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而具有了现代性价值。
2024年05期 No.449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刘精科;
“闲”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其语义来看,“闲”由空间上的“间隙”及时间上的“闲暇”与日常生活中的“无”“无用”等意义衍生出内心的自由及闲适状态。从其意蕴来看,“闲”与“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得道之人的重要特征。从其美学意义来看,“闲”不仅是审美心胸的实现方式,而且是美学品格的表现形态和美学批评的建构维度。
2024年05期 No.44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杨林;崔衡;
设计美学的现代性话语在早期资本主义世界有三种逻辑向度。从经济维度来看,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商品美学自发追求“新异”“媚俗”的设计风格。从文化维度来看,文化批判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反思带着重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梦想,对资本自发推动的商品美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逻辑主导下的审美和解是资本实现自我批判的虚假幻象。通过这三种逻辑向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设计美学的现代性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它并不局限在关于审美的理性根据的建立与反思的纯粹思想领域,而是深刻植根于技术变革带来的现代性现实生活与生产的历史语境。因此设计美学作为美学延展出的新学科方向应当对其自身的知识生产的历史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发展。
2024年05期 No.449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历;
人工智能是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实践困境,克服人类不完满的工具与方法,与人类未来有着本质性关联。人工智能的兴起重新界定了人类未来的内涵与旨趣,重构了人为何物、二者何以共生的伦理性问题。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可以超越人活动的有限性,却无法感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无法体悟人性中的情感体验与生理动态,更难以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坚守道德认知与道德信念。随着人工智能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类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日渐弱化。此二者相互博弈时,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准则,可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和谐共存。
2024年05期 No.449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