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需要·权利·利益——以人为本的三种思想观辨析

    葛水林;

    需要是人的天然本性,但并非所有的需要都应得到满足和实现。权利就是得到社会承认并由国家加以维护的人的合理要求。它本质上要高于需要,优先于人的其他需要。利益是人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人们用来实现和满足其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显然,利益是权利的基础与目的。人之所以主张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实质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但权利并不等同于利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受法律保护,都可以转化为权利。权利不仅和利益有别,而且它还高于利益,它是人尊严的体现。因此,以人为本应当以人的权利为本。只有以人的权利为本,才能切实保障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合理需要。

    2012年07期 No.30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列宁党内民主价值观探要

    司永海;

    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列宁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实行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自己的党内民主价值观。他认为,实行党内民主有助于增进党的团结统一,有助于激发党的生命活力,有助于实现党的科学决策,有助于带动人民民主。

    2012年07期 No.30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需要范畴的意蕴探析——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

    魏强;鲁长安;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工作。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从唯物史观角度系统阐述人的需要问题的文献出发,探索马恩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即生存需要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发展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持续展现,最高需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对深入精准地理解马恩需要范畴的丰富内容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不无裨益。

    2012年07期 No.30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杰出继承上的重大创新: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视角——评荣开明先生的《邓小平理论新探》

    程伟礼;

    <正>荣开明先生40多万字的新作《邓小平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的最终成果。荣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和编辑工作,曾任《江汉论坛》主编、湖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多年来他十分关注并亲身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探》以全球视野、发展眼光全景式探讨邓小

    2012年07期 No.30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文明研究

  • 论民主转型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

    郭定平;

    自从20世纪后期文化与民主的关系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政治文化研究开始复兴以来,很多著名的政治学家投身政治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大量涌现,研究领域和视野得到拓展,研究理论与方法得到创新。这一重要倾向不仅推动了比较政治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对促进全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07期 No.30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民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探析

    卢向国;

    民主包含民有、民享、民治三个方面。在民主的视角下看民本思想,提出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本是否就是民主"。对这个问题,中国近代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把中国古代关于民本的思想观念和论述说成就是民主,另一种则明确地认为民本与民主有天壤之别。其实,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素,主要体现为人民拥有四项集体权利,即人民拥有天下、人民享有天下、统治者应当尊重民意、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归结起来是民有和民享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只需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转化为民主。但民本思想没有能走出这一步,其原因在于民本思想受到了它自身理论缺陷、民本思想家立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

    2012年07期 No.307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变迁、结构、话语: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三维透视及治理之道

    汪霞;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话语体系是影响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和性质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变迁带来的利益失衡、政府——大众直接面对面的单一社会结构、大型话语体系的缺乏,决定了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分散性和规模小的特点。当前我国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从长远看是低效的,实现社会变迁制度化、发展社会中层组织、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长远之道。

    2012年07期 No.30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政策质量的影响要素分析

    宁有才;

    公共政策质量是公共政策的生命线。因此,分析公共政策质量的影响要素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公共政策质量的影响要素是多元的,其中,元政策与制度环境、信息资源与信息整合、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弹性等是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因素。

    2012年07期 No.30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舆论化——健全和完善政策监控体系的新途径

    邓大松;徐可;

    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或功能活动,随着网络等新兴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政策监控逐渐趋向"舆论化",在提高了公共部门的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部分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众并正确利用"舆论"来实现政策监控是我们当下亟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2年07期 No.307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社会建设研究

  •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进:从统治范式到治理范式

    甘春华;罗明忠;

    治理不同于统治的根本点就是治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因而治理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基于传统计划生育管理统治范式的弊端,治理范式成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现实选择。为推进计划生育管理从统治范式到治理范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完善、资源整合、服务优化。

    2012年07期 No.307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问题研究

    李铁;

    农民工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出现的危机,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此产生了诸如农民工在城市总体上就业工种差、加重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双重边缘人"的认可、新生代农民犯罪率有提高的趋势等问题。加大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注重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行户口、福利、土地等制度的综合改革、改变现行户籍的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以及实现住房制度的改革,是消除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措施。

    2012年07期 No.30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_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

  • 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

    秦尊文;

    从国家宏观层次来看,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合推进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符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长江开发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内陆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全局性示范意义,应当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07期 No.30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汉长昌发展极:构想回顾与后续建议

    江景和;

    上个世纪90年代"汉(武汉)长(长沙)昌(南昌)"发展极的构想提出了湘鄂赣协作发展的问题。今天,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均衡具有深远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有必要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

    2012年07期 No.30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济论坛

  • 社会资本结构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安宁;杨玉秀;

    社会资本是家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家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资本的传承性影响着家族企业原有竞争优势的保持,社会资本的扩展性决定了企业新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同类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传承性和扩展性,这就决定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状况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逐步降低对不可传承性社会资本的依赖,适时转换社会资本结构,提高社会资本的扩展性,有利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07期 No.307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模式研究

    陈南辉;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产生以来,其监管模式问题就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目前我国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的是机构监管体制下的多头监管。这既影响了公司的正常业务,又降低了监管效率。顺应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和适应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目标监管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建议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目标监管试点,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公司审慎经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监管目标,在现有监管框架下设立两个特别监管小组予以实施。

    2012年07期 No.30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颜昌盛;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和解释,大多停留在现象层面,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追逐利润的辩护,而忽视了通货膨胀背后所隐藏的货币信用本质;中国目前面临的高通胀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而是在特殊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发生的特殊的复合型通胀,是多种特殊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对策必须解放思想,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教条陈规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依据国情寻求新路;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战略、结构、模式等方面,需要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观,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012年07期 No.307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关于城中村发展的思考

    陈彦;王建恩;

    城中村是随着中心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展,在城乡交接地带出现的既非城市、也非农村的空间形态,是城乡各种要素的集聚区,但由于处在非城非农的尴尬境地,同时也是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区,因而也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战略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时代条件,但是转型过程中导致的集体资产经营困境,使众多的城中村缺少承接"三化"的基础和平台,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破解城中村发展困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2012年07期 No.307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城镇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

    乐波;

    农村信息可分为分配性信息、生产性信息和消费性信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城镇在供给农村信息服务中具有其优点与特点,它可在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直接供给分配性信息;可作为生产性信息的供给者之一,并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还可检查督促消费性信息质量的提高。

    2012年07期 No.30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济论坛_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以县域经济为例

    文建东;李慧;石韵珞;

    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思考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应该反思和研究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包容增长理论①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一般框架,同时设计了一套针对县域经济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数,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49个县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落后地区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要注意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2012年07期 No.30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减贫视角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县域经济层面的实证分析

    叶初升;唐晋荣;

    从减贫的角度,对影响湖北、重庆、贵州3省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贵州省安顺市5县1区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劳动、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劳动产出相对于资本和初始的劳动生产率而言产出弹性更大。并且,典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且贫困县的经济增长要显著地落后于非贫困县。我们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这使得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较一般意义的经济增长而言要更为显著。另外,外出务工是倾向于扩大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

    2012年07期 No.30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增长中的机会分配——以贵州省贫困县为例

    王小林;李品高;

    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强调经济既要保证稳定快速的增长,又要保证社会机会的公平分配。本文以包容性增长理论为基础,将机会分配看成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采用2005年—2009年的贵州省贫困县农村家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服务进行机会分配的测度,分析了这些地区的社会机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增强地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扩大社会平均机会,使分配更具平等性,是减少贫困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

    2012年07期 No.30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与包容性增长研究的理论回顾

    李梅玉;罗融;

    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因为其规范的特点而一直有争论,处于不断演变之中。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增长价值怀疑论和增长极限论,这是对增长质量进行探讨的一个尝试。从上个世纪末期起,国际机构开始从不同角度频繁关注增长质量问题,先提出了人文发展指数,强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关注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长寿是否有改善;后来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强调对未来的关注,这个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进入新世纪后,亚洲开发银行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强调让贫困群体能在经济增长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机会。包容性增长也得到中国政府和学界的共鸣。

    2012年07期 No.30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人文视野_哲学

  • 论胡适的中西哲学之比较

    许苏民;

    胡适以"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精华联结起来"作为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根本宗旨,奠定了中国近80年来以西方哲学史的观点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其主要贡献是在发掘中国哲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成就,使之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接轨方面。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对于以西释中的过于倚重,使他亦不免作出某些牵强附会的臆说。

    2012年07期 No.30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罗红兵;周利兴;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历史上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哈贝马斯试图以"批判的社会科学"弥合哲学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一个合理化社会的到来。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论述使我们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科学与哲学的本质。

    2012年07期 No.307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彭富春美学理论的创新性

    张红军;

    不同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彭富春尝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形态。彭富春美学理论实现了四重创新——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即"生活世界",美学理论结构的创新即"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美学言说方式的创新即"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和美学时代价值的创新即作为"无家可归时代的深思"。这些创新使得彭富春美学理论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技术主义困境的要害,从而成为"新的中国美学"。

    2012年07期 No.30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人文视野_历史·文化

  • 海南华侨与孙中山

    唐若玲;

    在近代华侨社会中,海南华侨虽是小群体,但海南华侨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作为海南华侨之一员,宋耀如因为与孙中山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他成为孙中山事业坚定支持者和忠实的追随者。

    2012年07期 No.307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

    王凤玲;

    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就是一个强化大众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的过程,是通过强化提高大众自主选择文化能力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重要环节:一是传统文化话语表达的日常化;二是大众的普遍认同性;三是物质力量转换的自觉性,即把传统文化变成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指导生活活动的强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传统文化大众化这三个辩证统一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实现。

    2012年07期 No.307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守节:春秋女性的生存智慧

    周海霞;

    春秋时期,具有封建父权强迫性质的"守节"观念并未形成,却有女性在言辞中传递着非常明显的"守节"意识。春秋女性因此在贞节史中主动添加了浓重的一笔。在春秋复杂的婚姻环境与政治格局中,"守节"表面看来是春秋女性的自我禁锢,实则体现了她们的生存智慧,是她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考察春秋女性的"守节"观念及其情感、心智,可以丰富对"守节"文化的认识。

    2012年07期 No.307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古筝流派的价值体现与传承

    刘方;

    古筝流派作为一种音乐存在,其本身就能传达出相应的文化背景。比如地域文化、不同生成环境形成的音乐风格、为了表现那些风格而产生的独特技法,以及流派的多样性对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等,都是古筝流派所值得珍惜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好地传承各古筝流派的精髓并使其发扬光大,是古筝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拥有了流派这个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根,古筝艺术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2年07期 No.307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交融与嬗变:基督教与怒江傈僳族文化

    吕偲;申晓虎;

    基督教传入怒江地区后,对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宗教、语言文字、民族习俗、饮食习惯、民族音乐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既有出自传教士的坚持,亦包括信徒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调整。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改变处于动态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变迁的内容呈现多元化。另一方面,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体现出当地民族特色。

    2012年07期 No.307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人文视野_文学·语言

  • 许学夷《诗源辩体》对曹植诗的批评

    杨贵环;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2012年07期 No.307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杜甫“自称臣是酒中仙”之“臣”、“仙”解读——兼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处之念

    李博昊;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谈及李白时用了"自称臣是酒中仙"之语,一般认为"臣"为人称指代词,"仙"是对李白神韵的展现,此实为一种解读上的偏误,阻碍了对作者创作心理的探究。杜甫所用的"臣"和"仙"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其中折射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与"处"之间挣扎与徘徊的矛盾心理。

    2012年07期 No.307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古体诗与韵文用韵系统考

    陈大为;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516首古体诗和58篇韵文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和韵文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2012年07期 No.307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论辛格《旅游巴士》中的二元对立与身份错位

    程雪芳;

    艾萨克·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短篇小说。二元对立是他小说叙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一叙事特色有助于展现二战后犹太人在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部分构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并成为他探讨战后犹太人精神困境与身份危机的有力手段。

    2012年07期 No.30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日语外来语浅析

    江思遐;

    纵观历史,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外来语的借鉴和吸收。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语言中外来语的吸收和运用更是可见一斑。日语的发展更是与外来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日语外来语的内涵和产生发展的历程出发,从多角度分析日语外来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日语外来语的影响加以阐述。

    2012年07期 No.307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法律园地

  •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我国轻罪刑事政策完善

    储槐植;闫雨;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轻罪刑事政策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宽缓为主,重视轻罪防控以及惩罚犯罪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突出教育改造的理念。现行轻罪刑事政策中存在的对轻罪犯罪分子监禁率过高,社区矫正存在不足,对轻罪犯罪分子重惩罚性,轻教育和复归的不合理因素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相悖,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轻重罪划分,完善现行社区矫正制度,改革管制刑、拘役刑,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方面予以完善。

    2012年07期 No.307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法律思想的人文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马晖慧;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法权哲学话语的揭示,而相对忽视了对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真实存在的人文话语的探求。马克思法律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性根基和人学思想,这种有价值的人性主题使得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永葆学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因此,研究和挖掘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人学意蕴,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研究,而且能够为我国当下构建"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提供思想渊源和实践指导。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法律思想人文意蕴的当代演绎,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人本法律观对于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07期 No.30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司重整计划制定主体的多元化构造

    丁燕;

    公司重整计划制定主体多元化构造的理论基础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重整计划本质论。世界范围内公司重整计划制定主体多元化构造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债务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模式和重整人相机选任的多元化模式。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公司重整计划制定主体制度本质上为单一化模式,存在立法和实务缺陷。在重整计划制定主体多元化构造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流立法模式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应进行适度的多元化构造,即在现有以债务人或管理人为单一制定主体的模式下,同时赋予其他利害关系人在特定情况下制定重整计划的权利,从而实现公司重整计划制定主体制度的灵活性。

    2012年07期 No.307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著作权保护期延长的合理性探究

    程松亮;

    近年来,欧美等国的著作权保护期被延长到了较高的水平,对此,传统的自然权利观念和经济激励理论并不能提供合理充分的解释。而当前西方社会公共利益制衡力量的减弱应该是导致其著作权保护期延长的真实原因,例如知识公共领域储备、公众意识形态及公共教育机制的成熟,以及知识传播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公众的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共利益的制衡力量有所减弱。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知识公共领域储备及其他公共支持机制并不成熟,而且在国际版权贸易中仍然处于劣势,因此暂时还不宜全面延长著作权保护期。

    2012年07期 No.307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优先承租权的立法定位及其法律规制

    周珺;

    优先承租权应定位为一项约定权利而不是法定权利。为了弥补当事人意思的不足、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据,立法中对优先承租权相关问题应予以规制:出租人与承租人可以约定租赁期间届满时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承租权;存在此类约定的,出租人若在租赁期间内或租赁期间届满后一定期限内与第三人签订租赁合同,则应当在合同签订后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接到通知后有权主张优先承租权,出租人拒绝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的,应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

    2012年07期 No.307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陈寒冰;

    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畅进行。因此,要从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主体、规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2012年07期 No.307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教育论丛

  • 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学术维度

    张俊;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的重要责任。学术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是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导师引领,可以发挥导师在学术育人中设计性、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导师培训和评价制度、建立导师问责和奖惩制度、规范学术育人机制等各种制度形成运行规范的学术育人新机制,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导师学术育人奠定必要的制度条件。

    2012年07期 No.307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信仰教育的开展

    张中飞;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信仰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信仰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其出发点和切入点;以人的现实性为其立足点;以人的社会性为其人性基础;以人的实践性为其有效途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其最终归宿。

    2012年07期 No.307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手段思想及现代启益

    王友明;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教育的三大手段——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种手段特点鲜明,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可以协同一致服务于道德性格培养之目的。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手段思想体现出的注重心灵陶冶、道德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显性手段应与隐性手段相结合的内在品质对于现今道德教育颇具启示意义。

    2012年07期 No.307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微调研”的导入与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陈位志;

    调查研究是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要社会实践形式之一,但在运用中存在不少现实制约因素。规模小、成本低、便捷灵活的"微调研"不仅能满足"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基本需要,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改善"概论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7期 No.307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外语教学技术研究

    王戈冰;

    素质教育对高校外语教学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二是优化高校外语教学过程。第三是高校外语教师素质的提升。第四是规范高校外语教育管理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找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2012年07期 No.307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实践思维方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的澄明

    张春秀;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问题,学界似乎已有定论,但是却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统一和规范。究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上停留于本原论的两极对立和静止的思维定势。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的思维方式革命,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坚持关系性、动态性和全面性原则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是实践中产生的多层次价值关系系统,系统的核心是价值事实。

    2012年07期 No.307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爱国意识培育的影响

    常青;

    近年来,网络传播在社会各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网络传播给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带来了挑战:模糊了国家利益意识,冲击了民族认同意识,影响了文化安全意识。面对冲击和挑战,要积极运用网络传播对公民进行爱国意识培育,把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与跨文化性、广容性与集成性、互动性运用到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当中。

    2012年07期 No.307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

  • 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陈运普;陈江燕;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实现党的正确领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与之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渠道也日益直接化,社会舆论的压力随之而至。研究在新时期党对社会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探索党对社会舆论全过程的引导机制与对策,增强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2年07期 No.307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从选手配置论析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取向——以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为例

    黎妮晓宇;黎群武;

    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同时要积极地传播社会价值观。因为选手的个人状况直接决定了真人秀节目展开的故事情节是否真实丰富,能否吸引和感染观众,所以选手配置情况最能体现节目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天津卫视求职类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选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该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炒作选手、制造噱头、挖掘隐私、不重内涵等问题。要在泛娱乐化时代立足脚跟,节目制作方应坚持正确的求职观和人才观导向,从提升招聘质量、减少作秀成分、强化社会责任等方面入手提升节目质量。

    2012年07期 No.307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电视新闻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策略

    刘承武;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传统电视媒体的原有地位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媒体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在传媒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并利用好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进行创新,以拓展传统电视媒体新平台。

    2012年07期 No.307 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荆楚文化

  • 从土家族民居中的屋脊顶饰看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张丽剑;龙少林;

    民居建筑是人们的居住之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实用功能。不仅于此,民居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物质存在,它还是民族传统历史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有机载体,民居中的雕梁画栋、窗棂台榭,乃至于一砖一瓦,无不处处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卸甲坪土家族乡的民居亦毫不例外地具备以上特点。屋脊顶饰文化圈并非某一民族所独有,其本质上是属于地域文化。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屋脊顶饰最初可能是这一区域某民族所独有的,但后来被该区域的其他民族广泛借鉴和吸收,最终发展而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2012年07期 No.307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