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 7 | 1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来看,马克思对后发优势的理论贡献应该得到肯定。在马克思晚年著述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后发优势思想,他不仅从民族交往及其发展等角度探讨了后发优势形成的历史条件,而且论及了后发优势的多维性、潜在性及其与后发劣势的并存性。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后发优势的内涵、有效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启示。
Abstract:[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孙来斌.“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家通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俄国民粹派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巴西]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杨衍永,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本信息:
DOI:10.13660/j.cnki.42-1112/c.010327
中图分类号:A811
引用信息:
[1]姚芳,孙来斌.马克思晚年的后发优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No.281(05):5-7.DOI:10.13660/j.cnki.42-1112/c.010327.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