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湖北社会科学》是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刊物以荟萃科研成果、反映理论动态、服务指导实践为主旨。刊物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本刊热忱欢迎学界同仁和广大理论爱好者踊跃投稿,惠赐佳作。
《湖北社会科学》现设有“学术聚焦”“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政治发展与思潮”“社会与管理”“经济论坛”“人文视野”“法学探索”“教育研究”“湖北发展智库”“传播与传媒”等栏目。
超越“经济一元论”:唯物史观的早期阐释与争鸣(1919—1921)
陈娇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初入国门时,学界对它的解读呈现出诸家争鸣之势。大多数学者将唯物史观简单等同于“经济一元论”,无论是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还是国民党右翼的胡汉民,抑或是构建生物史观的常乃惪,皆从经济入手探求其思想内涵。常乃惪等人并在批判和借鉴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哲学,探寻社会发展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学者则不断深入研究阐释唯物史观,打破学界将其等同于“经济一元论”的认知。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论辩中,李大钊等人深入经典,并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学说最终成为指导革命、完成救亡的重要思想。
“大党优势”与“大党难题”的关系刍议
张彦青;中国共产党既具独特优势又有独有难题。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源于历史进步性、人民认同性、组织科学性、执政有效性,大党独有难题源于因发展愿景而产生的挑战性难题、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难题、因超大规模而产生的管理性难题、因消极腐败顽症而产生的治理性难题。优势和难题是一体两面,在对立统一中相互转化,在质量互变中前进发展,关键在于把握战略定力与战术弹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要以最大的努力,激活大党优势,使“优势”得到弘扬,让“难题”得到解决。唯有通过大党优势的发挥,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党难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艺术的新论断
张智;朱芷萱;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科学性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性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艺术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意蕴深邃的新论断:坚持总体“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坚持“惊涛拍岸”与“润物无声”相结合;坚持搞好“公转”与搞好“自转”相结合;坚持“虚功实做”与“实功新做”相结合;坚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坚持“天边道理”与“身边故事”相结合;坚持网上“键对键”与网下“面对面”相结合;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学思用贯通”与“知信行统一”相结合。深入阐释好其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学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力量。
政治叙事:理论演进、前瞻视角与中国实践
王珊珊;邓大才;政治叙事是塑造当代政治话语、指导政策制定过程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关键要素。政治叙事由西方“叙事转向”演变而来,近20年来逐渐成为政治社会科学的研究焦点和重要议题。当前,政治叙事主要围绕权力—话语、身份认同—共同体、技术媒介—叙事三大研究视角开展,揭示了政治叙事与政治过程、政治行为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与深层影响机制。相较于西方体系化研究,国内探索相对薄弱,尤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层面,亟待挖掘与完善。为此,亟须突破叙事话语单一化、受众需求多元化、传播机制传统化等现实挑战,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融通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创新叙事方法与媒介策略,构建具有强大解释力与感召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叙事话语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发展共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新民粹主义的演进路径与政治影响
贺国元;新民粹主义并非一夜崛起,而是民粹主义在从旧向新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具体情境都促使新民粹主义不同维度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爆发之态。新民粹主义浪潮对西方既有的政治结构带来巨大挑战,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和危机状态。新民粹主义并不是一场暂时性危机,它源于西方社会在经济、政治领域一系列问题的长期积累,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性显示新民粹主义不会在短期内消亡。
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
张贤明;田玉麒;协同治理是全球化时代,由跨越组织、部门和空间边界的公共部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解决棘手公共问题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政策制定过程、构建良善关系和善治实现方式的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策略,协同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通过鼓励公民参与使新兴民主得以巩固、衰退型民主能够复兴,并通过多元协同提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协同治理是对现实治理难题的回应,在产生、达成与运行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特有的实践取向;而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协同治理在理论探讨还落后于实践,需要在内涵的本质属性、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
王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居于突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有目共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充分发掘和弘扬各地特色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现代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真正做到有内涵、见实效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发展方向,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智慧推动文化礼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以一种"活化"的方式来体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石义彬;熊慧;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本身正在成为一种仪式。通过符号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媒介制造了一系列的界线与结构,并使它们内化到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实践中。这不仅强化了媒介作为"社会中心"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了当代人对于媒介、自我、群体与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刘燕;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论多维度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刘玄龙;李龙;"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概念,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凝聚民族力量、共同应对困难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至关重要。要立足于指导思想之高度,学习和践行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要着眼于传统文化之厚度,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要致力于治国理政之广度,充分彰显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美贸易战的根本——贸易失衡问题探析
林明臻;郭真;造成中美贸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世界学者普遍认为中美两国贸易的失衡是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美发生贸易发展失衡,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美产业结构不同,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美国经济集中在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化上,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好适应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中美贸易对中国出现了顺差,同时伴随着东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中的优势,美国高薪企业在中国投资及美国对中国歧视性的出口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中美贸易严重失衡。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中美贸易对两国是互惠互利的,但贸易失衡并不利于两国经济关系的长期发展,必须找到破解贸易失衡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
王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居于突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有目共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充分发掘和弘扬各地特色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现代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真正做到有内涵、见实效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发展方向,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智慧推动文化礼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以一种"活化"的方式来体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首违不罚”的法理与适用——兼议新《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之价值取向
江国华;丁安然;"首违不罚"作为一项创新型执法举措,因其本身内涵的不明确,加之理论研究的薄弱,在实践适用中出现合法性欠缺、"以教代罚"、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因而备受争议。2021年新修订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明确规定"首违不罚",由此确证其适用的合法性。就其法理基础而言,"首违不罚"内含"后果主义与规则主义""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行政教育与行政处罚"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其价值层面来看,"首违不罚"包含"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法益衡平""人本执法"三维价值取向。据此,"首违不罚"具有正当性。但为完善"首违不罚"的适用,以规范执法行为,还有必要明确其适用的边界。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石义彬;熊慧;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本身正在成为一种仪式。通过符号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媒介制造了一系列的界线与结构,并使它们内化到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实践中。这不仅强化了媒介作为"社会中心"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了当代人对于媒介、自我、群体与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公告栏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