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 | 25 | 2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认识和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有其特定内涵,但其仍是基于虚无主义根源的思潮。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共党史,企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意愿的意义体系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沉渣泛起的原因及传播特点,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应从其根源、传播特征和市场入手进行围堵和钳制。
Abstract:[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邹诗鹏.现代性的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课题——马克思学说与西方现当代有关话语的界分[J].天津社会科学,2009,(3).
[5]杨丽婷.论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J].广东社会科学,2005,(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邹诗鹏.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6-02.
[8]王岳川.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八:后现代主义研究[J].求是学刊,2001,(3).
[9][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方毅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7,(2).
[11]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12]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13]林书红.新媒体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导向”不容忽视[J].红旗文稿,2014,(22).
[14][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姜迎春.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5).
基本信息:
DOI:10.13660/j.cnki.42-1112/c.013459
中图分类号:D092
引用信息:
[1]王增智.试析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传播及克服[J].湖北社会科学,2016,No.349(01):14-19.DOI:10.13660/j.cnki.42-1112/c.013459.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