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 0 | 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现:一是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省会城市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二是从时间路径来看,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为稳定,而中西部城市波动较大;三是从时空跃迁来看,大部分城市保持在“协调型”或“失衡型”状态,少部分城市实现跃迁,空间锁定效应明显;四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耦合协调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跨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Abstract:[1]沈满洪.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左其亭,张志卓,马军霞.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10).
[3]邓朝晖,刘洋,薛惠锋.基于VAR模型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6).
[4]陈春华,王玉,张恒,等.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4,(06).
[5]贾绍凤,张士锋,杨红,等.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J].自然资源学报,2004,(03).
[6]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J].资源科学,2012,(05).
[7]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
[8]李春梅,高素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其供需状况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2,(02).
[9]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工程科学,2000,(08).
[10]姜磊,柏玲,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自然资源学报,2017,(05).
[11]苏莹,董增川,崔璨,等.湖南省“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3,(07).
[12]张芷若,肖喜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4,(11).
[13]耿芳,董增川,管西柯.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南京市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J].水利经济,2017,(01).
[14]陈述,纪勤,颜克胜,等.长江流域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3,(03).
[15]XU D, YANG F,YU L, et al. Quantization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Urbanization From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321.
[16]陈巍巍,张雷,马铁虎,等.关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几点研究[J].系统工程,2014,(09).
[17]田贵良,苏盛雨,卢曦.水权交易市场运行对试点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06).
[18]Fried H O, Schmidt S S, Yaisawarng S. 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9, 12.
[1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20]余奕杉,王卫平.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J].生态经济,2021,(03).
[21]XU W, ZHANG X, XU Q, et al.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Sustainability,2020,(03).
[22]ZHANG Y, Khan S U, Swallow B, et 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3.
[23]李雪松,龙湘雪,齐晓旭.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03).
[24]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03).
[25]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02).
[26]ZHANG Y, PAN J, ZHANG Y,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coupling Effects of China's 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
[27]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等.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01).
[28]孙峰华,孙东琪,胡毅,等.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格局:1990~2010[J].人口研究,2013,(05).
[29]王保乾,沈龙泉.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空间溢出效应[J].资源与产业,2021,(03).
[30]王浩,王建华.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
[31]李鹏,蒋美琴.中国新型工业化进展、区域差异及推进策略[J].当代财经,2024,(05).
[32]刘建国,刘娜娜,刘甜.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及驱动因素研究[J].开发研究,2023,(06).
[33]王新涛,彭俊杰.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诊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
[34]王立新,刘松柏.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基于空间联立方程的经验分析[J].南方经济,2017,(10).
(1)由于个别地级市的水资源公报不可得性,故本研究仅以长江经济带的10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基本信息:
DOI:10.13660/j.cnki.42-1112/c.016558
中图分类号:F127;TV213.4;X22
引用信息:
[1]赵霞.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5,No.461(05):80-91.DOI:10.13660/j.cnki.42-1112/c.016558.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流域伦理’体系建构研究”(24BGL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