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 3 | 6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对工具理性的感性突围被视作维持情感基因清澈性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情感需要与技术、与利益保持距离以避免跌入异化的泥淖,但技术理性的高扬与资本市场的介入却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现代人的情感状貌。非物质劳动的流行和情感自身蕴藏的生产潜力加速了情感市场化的沦陷进程。资本主义联姻数字技术制造自由的幻象实现对人的情感规训,将情感置于“数字全景敞视监狱”中进行智能式解读、商业化加工和功利性诱导,情感被当作提升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资源遭到滥用,制造情感的工业化成为一种新资本主义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数智时代的情感资本主义是资本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是资本掩饰剥削本质、谋求最大增殖的“统治技艺”的更新升级。情感谄媚的背后是唯利润马首是瞻的资本逻辑,生活世界的高度技术理性化必将带来人文精神的颓落。迷思制造者所编制的技术乌托邦的想象无法改写情感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事实。情感资本化及其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有回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构的批判性革命上,人才能实现情感解放与精神自由全面发展。
Abstract:[1][法]伊娃·易洛思.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M].汪丽,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
[2]吴大娟.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异化及其消解[J].思想教育研究,202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Eva Illouz. 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M].UK:polity Press, 2007.
[5][德]韩炳哲.精神政治学[M].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孙亮.情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7).
[9][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0][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M].魏平,张岩,王珍珍,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
[15]张雄.“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J].江海学刊,2022,(4).
[16][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王鑫.在共生中抵抗:算法社会的技术迷思与主体之困[J].东南学术,2023,(4).
[19][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0][美]克拉里.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M].许多,沈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1][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2][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3]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美]斯考伯,[美]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5][英]费伊·邦德·艾伯蒂.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M].张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
[26]成素梅,张帆.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7][美]南希·弗雷泽.食人资本主义[M].蓝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1)“情感经济”是围绕人的情感展开的系列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情感、情商、情绪越发重要,被视为提升经济效益的有利资源而大加开发和利用。参见Ahmed,Sar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p.45-46.
(2)“非物”是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认为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发展,是非物质化的抽象物(如信息、数字、图像、符码等)而不是有形的实在物,构成了人们所处的环境。参见Byung-Chul Han.Non-things:Upheaval in the Lifeworld, Cambridge:UK Polity Press, 2022, p.1.
(3)“非物质劳动”意指一种生产商品信息和文化内容的特殊劳动形式。参见Virno, Paolo,Hardt,Michael(eds.).Radical Thought in Italy:A Potential Politics.Minneapd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p.144-157.
(1)“自我剥削”是韩炳哲试图重构马克思剥削理论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当前的功绩社会中,剥削的行为主体已经从企业家、资本家转化为个体自我,没有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力量剥削自身,是自己剥削自己。参见[德]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33页。
(1)“大他者”(the big Other)是拉康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整个符号性律令/规范的具身化”。参见吴冠军:《有人说过“大他者”吗?——论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基本信息:
DOI:10.13660/j.cnki.42-1112/c.016240
中图分类号:B152
引用信息:
[1]吴大娟.数智时代情感资本主义的生发机理及其本质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24,No.446(02):38-46.DOI:10.13660/j.cnki.42-1112/c.016240.
基金信息: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精神政治学与人的精神现代化研究”(2022BK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