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下载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论多维度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刘玄龙;李龙;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概念,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凝聚民族力量、共同应对困难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至关重要。要立足于指导思想之高度,学习和践行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要着眼于传统文化之厚度,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要致力于治国理政之广度,充分彰显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2020 年 08 期 No.404 ;
[下载次数: 16,027 ] [被引频次: 11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美贸易战的根本——贸易失衡问题探析

林明臻;郭真;

造成中美贸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世界学者普遍认为中美两国贸易的失衡是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美发生贸易发展失衡,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美产业结构不同,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美国经济集中在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化上,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好适应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中美贸易对中国出现了顺差,同时伴随着东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中的优势,美国高薪企业在中国投资及美国对中国歧视性的出口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中美贸易严重失衡。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中美贸易对两国是互惠互利的,但贸易失衡并不利于两国经济关系的长期发展,必须找到破解贸易失衡的对策。

2018 年 09 期 No.38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的中美军事外交研究”(14BZZ089)
[下载次数: 13,452 ] [被引频次: 41 ] [阅读次数: 4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

王宁;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居于突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有目共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核心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充分发掘和弘扬各地特色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现代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真正做到有内涵、见实效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发展方向,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智慧推动文化礼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以一种"活化"的方式来体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2018 年 09 期 No.381 ;
[下载次数: 12,011 ] [被引频次: 249 ] [阅读次数: 3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首违不罚”的法理与适用——兼议新《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之价值取向

江国华;丁安然;

"首违不罚"作为一项创新型执法举措,因其本身内涵的不明确,加之理论研究的薄弱,在实践适用中出现合法性欠缺、"以教代罚"、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因而备受争议。2021年新修订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明确规定"首违不罚",由此确证其适用的合法性。就其法理基础而言,"首违不罚"内含"后果主义与规则主义""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行政教育与行政处罚"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其价值层面来看,"首违不罚"包含"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法益衡平""人本执法"三维价值取向。据此,"首违不罚"具有正当性。但为完善"首违不罚"的适用,以规范执法行为,还有必要明确其适用的边界。

2021 年 03 期 No.411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法律制度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研究”(16JZD011)
[下载次数: 9,613 ] [被引频次: 157 ] [阅读次数: 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石义彬;熊慧;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本身正在成为一种仪式。通过符号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媒介制造了一系列的界线与结构,并使它们内化到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实践中。这不仅强化了媒介作为"社会中心"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了当代人对于媒介、自我、群体与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2008 年 02 期 No.254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3JB860005
[下载次数: 9,132 ] [被引频次: 234 ] [阅读次数: 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贡献与局限再论

杜红娟;余涛;

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30—40年代,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与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包括莫尔、圣西门等在内的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应运而生"。他们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设想"。但囿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还存在有主观幻想、难以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等不足。

2020 年 03 期 No.399 ;
[下载次数: 8,863 ] [被引频次: 31 ] [阅读次数: 3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基于湖北外卖骑手的调查

胡放之;

随着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网约工队伍不断扩大,用工关系更趋灵活,使网约工在权益保障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给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网约工就业现状的调查,在分析网约工权益保障缺失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创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监管服务力度,提升网约工的维权意识等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019 年 10 期 No.394 ;
[下载次数: 8,151 ] [被引频次: 155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

陈代波;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突出现象,但是对这一现象如何定性始终含混不清,原因在于其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义。在对学术界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定义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认真考察了"网络暴民"的自我辩护,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对当事人或者组织实施的以制造心理压力为手段,以迫使当事人或者组织屈服的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总称。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视为贬义词

2013 年 06 期 No.318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研究”(2010BZX003)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898 ] [被引频次: 98 ] [阅读次数: 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

张贤明;田玉麒;

协同治理是全球化时代,由跨越组织、部门和空间边界的公共部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解决棘手公共问题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政策制定过程、构建良善关系和善治实现方式的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策略,协同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通过鼓励公民参与使新兴民主得以巩固、衰退型民主能够复兴,并通过多元协同提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协同治理是对现实治理难题的回应,在产生、达成与运行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特有的实践取向;而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协同治理在理论探讨还落后于实践,需要在内涵的本质属性、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16 年 01 期 No.34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12&ZD058);;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1JZD030)
[下载次数: 7,434 ] [被引频次: 491 ] [阅读次数: 3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公共利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

张书华;丁志刚;

从逻辑视角探讨现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文献中,涉及逻辑起点的研究屈指可数。逻辑起点是“科学的开端”,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因此准确识别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逻辑起点具有最抽象性、最简单性、细胞元素性、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性、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相一致性,使得逻辑起点抑或历史起点与研究起点、认识起点具有本质区别。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对利益冲突的规约、调节与整合,公共利益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实现了与政治制度的通连。结合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属性,在规范或一般意义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公共利益。

2024 年 05 期 No.44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内在逻辑与显著优势研究”(20BZZ005)
[下载次数: 6,652 ] [被引频次: 3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